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多點對三峽的認識

多點對三峽的認識 2010.June.22

三峽的富農很大部分仍保持傳統的儉樸習慣,

並未因農地變更為建地,瞬間致富而放棄原先的生活方式,

長大的年輕兒女住進大廈,老一輩則寧願過原先的日子,

或半遷居式的過著傳統兼大廈生活,或乾脆還是住在老家,

養著雞、鴨,在溪邊搓洗衣物,種田栽菜一如往昔,

這就是他們最安穩的依靠。

有趣的是,三峽多數老一輩人的國語都非常流利,

生活中夾雜著外省氣息和客家風,探究下,

其一是鄰近客家人居住的大溪、桃園,

河岸有原住民居住的三鶯部落,

而且,早期就有軍隊駐紮,和外省人商業往來頻繁。

我還發現三峽人很有商業腦筋,挺能聊天,

可能因為這兒很早就是發達的通航口岸吧!

至今仍然熱鬧非常,從清晨到深夜,他們似乎不太需要休息和睡眠。

路邊蹲著的小菜商多數是萬貫家產,賣菜賺錢是興趣,

不勞動閒著難過,種的菜吃不完,丟了 可惜。

他們間悄悄流傳著一句話,不信移居三峽住大廈者有多豪富。

每日清晨,常見一老婦以舊腳踏車,

舊菜籃載著些菜在做運動的團體間兜售,

我也買了些青菜,

回到社區方知是位大地主,這種情事非常普遍哪!

社區裡的好些清潔工亦然,有位地主太太每天

搭公車到新店的某家自助餐廳開心的洗碗。

三峽的黑豬肉名揚島內,朋友介紹的肉商,

全家兩代人分別在早市到黃昏市場從事相關行業,

個個能說會道,生意興隆,地遍鳶山附近,

老太太仍然早起快樂賣豬肉。

我很喜歡乘買東西之便多瞭解這裡的民情風俗,

每每有新發現,原來世代定居此地的鄉人

只要勤樸持護多數根基穩固,

街上的店家許多沾親帶故,

農地的所有者亦或相識或牽得上關係,

起碼曾是同學、舊識。各人底細不容隱瞞,

傳統的農業社會型態猶存。

台北大學方圓,可見兩種不同型態的生活和人群,

像極了各種族齊聚的國外社區,

不具同質性各過各的極少互動,雖然不相熟識,

倒還平和的學習尊重融通中,

想必是社區意識和互助互利的覺醒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