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中華白海豚 ~媽祖魚

筱荃2009.Nov.06

賞鯨是花蓮、台東一帶,坊間熱門的海上活動,看到成群隨行、逐波翻浪的海豚和神出鬼沒、呼氣噴水的鯨魚是賞鯨行程中的幸運指標。

聽過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嗎?那是一群住在台灣西海岸瀕臨絕種的海豚,是居留型的物種、海洋哺乳動物,其生活史長,是人類作為環境的指標、基礎食物鏈上的關鍵性物種。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楊瑋誠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類的活動可能是影響鯨類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這些不健康可能和人畜共同傳染病有關。根據他研究顯示,「鯨豚的疾病和死亡事件,可適時反映出海洋生態環境是否受到危害。這些危害可能潛在許多影響人類和其他水中生物健康的因子。」。
中華白海豚嬰幼兒時期呈深灰色,逐漸變成淺灰色帶著灰藍班點,就像長滿雀斑的青少年,直到成年期才轉成雪白色,當運動量增加,血液循環加速時,全身則轉成漂亮的粉紅色,所以又叫粉紅海豚。

根據正式紀錄,臺灣在民國91年發現的中華白海豚,目前僅存一百隻,民國97年9月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保育紅皮書正式公告,臺灣西岸的中華白海豚屬於瀕臨絕種的物種,有面臨滅絕的危機。
臺灣海峽受東北季風影響,整年有四分之三的時間海面浪濤滾滾,不容易辨識在白色浪花中活動的白海豚,唯有農曆三月中旬以後海象平穩,輕波淺浪間才得以看見牠們的蹤跡,時值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彷彿是為媽祖祝壽而來,故民間暱稱之為馬祖魚。
中華白海豚分佈區域為台灣西部狹長型近海,從苗栗縣到台南北部沿海一帶,棲息在水深少於25公尺,靠近海岸3公里以內的海域,屬於近岸型鯨類。天氣良好,漲潮時段,帶著望遠鏡,站在岸邊,就有機會看見牠的身影。
中華白海豚游速緩慢,每次潛下水的時間最多40~50秒,習慣小群體(1~6隻)的生活方式,但是,外傘頂洲沿海,曾經發現一次聚集達20隻以上的現象。成熟年齡雌鯨為9~10歲,雄鯨為12~13歲,懷胎期11個月,育兒期2年,每胎生1隻,既使生兩隻因無法兼顧,也只能存活1隻,之後得過3~4年才可能再度懷孕,繁殖機率非常低,預估平均壽命為40年,但是目前可知的最高存活年限是34年,主要食物為魚、蝦。
最近研究顯示,生長在台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身上具有獨立可辨識的體色、班點,很可能是主要出現在印度洋及西太平洋間,熱帶到溫帶海域的太平洋駝海豚屬的特有亞種,不同於香港、中國沿岸的族群。
從中華白海豚的生活習性,很容易發現牠們的存滅是環境良窳的最佳指標,而造成牠們生存危機的主要威脅,來自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大概歸納成五大類:
*過度捕撈、船隻碰撞、誤觸漁網。
*填海造陸工程,破壞生存海域。
*工業及生活廢水,污染棲地環境。
*海域施工及爆破引起的水下噪音,使其聽力受損,致使迷航、擱淺或喪失覓食能力。
*攔河堰工程,造成河口淡水量減少、河口生態改變,導致食物來源匱乏。
就在去年(民國98年)9月25日上午7點,一隻260公分成年豚,在苗栗縣通霄鎮,新埔漁港的沙灘擱淺,頭及尾鰭有被漁網纏繞的痕跡,經苗栗林務科鑑定已無生命跡象,轉送台中科學博物館查明死因後做成標本典藏。
人類希望在地球上永續生存必須覺醒到,我們只是大自然眾多物種之一,地球的環境是全體物種共存共享的唯一空間,而四面環海的臺灣與海洋生命更是緊密相繫,必須清楚認識有健康的海洋,豐足的漁產,悠游的海豚才有幸福的我們。


資料來源:
1.維基百科
2.馬祖魚保育聯盟
3.http://www.nmmba.gov.tw/activity/SousaChinensis/action_plan_chineseNET.pdf
4. http://e-info.org.tw/node/27248
後記:
很偶然的,看到這個講有關『中華白海豚』的講座,從來不知道這是啥,好奇的我在甘小姐的解說中認識了中華白海豚,又上網找到相關報導彙整成文,希望白海豚和其他所有物種都在地球上自在共生。
感謝馬祖魚保育聯盟秘書甘辰宜熱心指導。


沒有留言: